- · 建筑学报版面费是多少[04/29]
- · 《建筑学报》投稿方式[04/29]
- · 《建筑学报》数据库收录[04/29]
- · 《建筑学报》期刊栏目设[04/29]
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壁藏建筑艺术(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华严寺的薄伽教藏殿及壁藏建筑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最为突出的形式特点,以木结构的梁架形成体量巨大的屋顶、正脊和翘起的飞檐,殿内采用减柱法使金柱
华严寺的薄伽教藏殿及壁藏建筑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最为突出的形式特点,以木结构的梁架形成体量巨大的屋顶、正脊和翘起的飞檐,殿内采用减柱法使金柱后移,有效地拓展了空间,使整体布局产生了迂回含蓄的空间意象。具体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殿内的中央设置了一座几乎占大殿面积内三分之二的佛坛,上面塑造着一组辽代佛教彩色泥塑像,塑像高达3m左右。这些塑像以三世佛为中心,两侧配置四大菩萨、弟子、协侍菩萨、供养童子和四大护法天王等塑像31尊,每尊塑像形象各异,表情传神,整个场面呈现出一派如来讲经说法的道场情景。
其二,以塑像为中心,四周被5m高的壁藏紧紧围拢,窗外如泻的阳光照射着佛像与壁藏之间形成的一条窄窄的甬道,信众们礼佛诵经于此,凝视佛祖,仰望上空,聆听着袅绕佛音,这正是建造者理想中将要达到的环境、气势与心理融合一处共同升华的意境。同时,西壁当心间明窗的设计非常科学,它不仅烘托天宫楼阁的凌空高悬气势,还具有室内外温度与湿度以及光照的调控功能。据佛教传说,佛
灭后法藏隐于二处,一为龙宫海藏,一为天宫宝藏。华严寺天宫楼阁位于西向,恰与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之意冥冥契合。环境空间与心理空间的重叠,追求天人合一的至善至圣境界,达到了科学性、审美性与宗教性的高度统一。
承袭唐宋之制,创新当朝特色,是华严寺壁藏建筑艺术的又一特点。公元916年,契丹族建立辽朝。辽朝的统治者吸收中原文化,大量使用汉族工匠营造都城、宫室和佛寺。因此,辽代早期的建筑更多地保留了唐宋建筑的风格,如薄伽教藏殿壁藏的用材与结构大致与宋代的法式制度相符。此外,大同华严寺还是少数在保留契丹族原有习俗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佛寺之一。天宫楼阁龟头殿勾栏和当心间突出及平坐上斗子单勾栏的做法,与同时期独乐寺观音阁上层一致。檐柱头铺作皆七铺作重抄双下昂重拱,类似于独乐寺观音阁和奉国寺大雄宝殿。抹角拱自二层增至四层,则首次出现。在其它辽代遗构中常用的撩风和上翘的屋角、弯曲的檐端及鸱尾、悬鱼、正脊、垂脊等处更多地保存了辽代建筑的风貌。
统一里求变化,造型中具匠心也是华严寺壁藏建筑艺术的特点之一。华严寺壁藏依大殿坐西朝东,以当心间西壁上的天宫楼阁为轴心,将壁藏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壁藏外观从平坐腰檐以下皆为一致,台基的上下边缘部分繁密叠涩的直线与曲线混饰。斗拱的变化运用和补间及转角铺作的配列更显示出建造者求新求异的匠心。壁藏的上下檐柱头铺作皆系七铺作重抄双下昂重拱造,计有柱头铺作1种,补间铺作6种,转角铺作10种,共17种。即使对称的两壁也在对称中显示出不同的变化,使亘长11间的经橱不致单调乏味。其中北壁平坐施泥道拱柱头枋三层,补间斗拱三朵与下檐斗拱一致,南壁无泥道拱柱头枋四层,补间斗拱减为两朵,甚至补间铺作上层升高者因漫拱与邻朵连接,还出现了鸳鸯交手拱。天宫楼阁两侧挟屋的正面补间铺作使用五铺作重抄重拱造,平坐斗拱均六铺作卷头重拱造,顶部为普通人字型,升起处覆九脊和半九脊顶,呈三级递减形状。顶部每间列檐柱37枚,瓦31陇,坡度以腰檐为最低,仅21°,上檐27°,天宫楼阁最高31°,其余皆在28°以内。在长达38间的壁藏中,为避免呆板与雷同,腰檐平坐上的勾栏栏板纹样竟达37种之多,屋顶上活灵活现的脊兽雕刻,皆是大师们浪漫情怀的自然流露。各壁间分别设计的6组对称式的升起大屋顶,曲线优美的飞檐被低矮的重檐簇拥成一体,极大地增强了壁藏的造型艺术,仿佛使人置身于建筑的丛林之中。此外,壁藏的经橱中储存着一函函的佛经,上方的佛龛内供奉着一尊尊的如来以及殿中所汇聚的一堂佛菩萨塑像,象征着佛家弟子聚精会神听法诵经万众归心的场面。正是这种宗教氛围的营造不得不让人心驰神往,随佛而去。
建筑之美有雕塑型和结构型两种形式,薄伽教藏殿壁藏例属结构型,其精粹之处是天宫楼阁所展示的杂技式的建筑美。为了充分凸显这种结构的力量,华严寺的建造者们在重檐高屋的壁藏中央又特别设置了一座面阔五间的天宫楼阁,并将两端以纤弱的拱桥形式大跨度地与壁藏连接,在紧贴桥下又开辟一扇位置较高的明窗,其目的一是烘托天宫楼阁的安然稳键,强调结构的轻松与自如,二是充分强调天宫的空灵与深遂,形成由人间向圣境跨越的内在的宗教思想与形式上的浑然一体,使参拜者产生一种精神上的震撼和感情上的满足。这是华严寺壁藏建筑艺术的又一特点。
文章来源:《建筑学报》 网址: http://www.jianzhuxuebaogw.cn/zonghexinwen/2022/0422/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