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筑学报版面费是多少[04/29]
- · 《建筑学报》投稿方式[04/29]
- · 《建筑学报》数据库收录[04/29]
- · 《建筑学报》期刊栏目设[04/29]
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壁藏建筑艺术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壁藏建筑艺术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张丽(大同市博物馆) 摘要: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壁藏是我国辽代的一座大型木结构建筑,其恢宏古
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壁藏建筑艺术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02期 张丽(大同市博物馆)
摘要: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壁藏是我国辽代的一座大型木结构建筑,其恢宏古朴和悠久的历史无与伦比,著名的古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称之为“海内之孤品”。这座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所蕴藏的传统美学思想和艺术理念尤为突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宗教思想与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大同从春秋战国开始,在2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先后有北狄、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此得以水乳交融,从而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驰名中外。
唐代大同称云州,至辽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年)升为西京,府曰大同,从此大同成为辽代的陪都。华严寺是座落于城内西南隅的一座辽代佛教寺院,寺内现存大雄宝殿和薄伽教藏殿两座辽金建筑,其中大雄宝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其规模之巨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薄伽教藏殿为寺内最早的建筑,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殿内当心间左侧四椽袱底题记和右侧椽底题记有当时建造该大殿的明确的时间。据《辽史·地理志》记载:“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1]
(P506)由此可知,当时的华严寺不仅仅是辽代帝王参拜和贮存经藏的敕建寺院,同时具有皇家祖庙的性质,华严寺也因辽历代帝王多次巡幸而鼎盛百年。
“薄伽”为梵语“薄伽梵”之略,译作“世尊”,是佛的十大名号之一,“教藏”指佛教的经典,薄伽教藏殿即贮存经书的处所。当年从辽圣宗开始,经兴宗和道宗两代皇帝,由于对佛教的极力推崇,使得辽王朝统治区内兴建寺院和刊刻佛经蔚然成风,并在统治集团的资助下,完成了著名的辽代《大藏经》
(又称《契丹藏》)的雕刻,薄伽教藏殿即为贮存这部《大藏经》而建造的。20世纪三十年代,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曾对大同地区的古建筑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与测绘,出版了《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一书,华严寺的薄伽教藏殿与壁藏亦在调查之列。
薄伽教藏殿建于3.2m高的宽阔月台之上,大殿面阔五间(25.65m),进深四间(18.41m),单檐九脊顶,顶部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檐柱升起显著,四角飞翘。因受唐与五代时期风格的影响,殿内外使用八种斗拱,斗拱硕健,极少雕饰,外檐柱头铺作为双抄重拱计心造,式样尤显简练。建筑整体以稳健、古朴、浑厚、雄壮为特征。
在宋代《营造法式》有关壁藏的设计中,一般采用三层设计,形制颇为繁琐,但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壁藏简单实用,仅有两层。结构形式是:壁藏环绕殿内四周一列排开,上下两层呈重檐楼阁式,经橱共计38间,南北壁各11间,东壁左右稍间各2间,西壁左右次稍间各6间,上层于平坐上列佛龛外绕单勾栏栏板,栏板镂刻精美的几何纹图案,计37种。腰檐下为帐身,两扇橱门对开,下设须弥基座。台基外凸,大约为下层檐柱高的一半,橱柜进深为台基的二分之一,平坐上栏内的神龛面阔与进深均与经橱相同,高度仅及下层的三分之二,上覆屋顶、脊兽和鸱尾,与大型建筑别无两样。南北壁的中央3间及西壁稍间转角第二间与东西壁尽头共6处屋顶作一部升起,覆九脊式大屋顶。壁藏在后檐明间的门楣之上设天宫楼阁,共5间,中央3间为龟头殿,外随形绕单勾栏,殿身九脊顶左右挟屋半九脊式稍低,整体轮廓呈高耸的阶梯式造型,并以拱桥连接壁藏上层的两端,使这座玲珑剔透的壁藏浑然天成,气势恢宏。壁藏上下两层斗拱形式共有17种,其中柱头铺作为双抄双下昂七铺作,是辽代斗拱中最复杂的一种。从其设计独特、用材科学、结构合理、比例适当及制作精准等方面,都称得上一座辽代小木作的典范。如今,经藏虽已散失无佚,但藏经的壁藏因建造于殿内未受风雨摧残而保存完好,风采依旧。
宗教建筑是代表文化形态最核心层面的意识形态,是宗教的最主要的物质文化表现形式。辽代在圣宗、兴宗、道宗三代(983~1100年)期间,由于帝王的痴迷,佛教发展极盛。辽道宗对华严宗的研究造诣颇深,他曾颁行御制《华严经赞》10卷,使华严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中国佛教》载:“辽代最发达的教学是华严……辽西京大同府所辖的五台山,原为华严教学的中心。”[3 P91)可见,华严宗在当时辽境内是相当兴盛和具有影响力的,华严寺即因《华严经》而得名,由华严宗的兴盛而诞生。
文章来源:《建筑学报》 网址: http://www.jianzhuxuebaogw.cn/zonghexinwen/2022/0422/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