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大同御河兴云桥的历史及建筑形制(3)

来源:建筑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1-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万历八年(1580年),经历了无数风雨和创伤的兴云桥屹立于如浑水上已经400年了,明代的大同为燕京屏障,边关重镇,由于大肆营建,在如浑水上游乱砍乱伐,造成水

万历八年(1580年),经历了无数风雨和创伤的兴云桥屹立于如浑水上已经400年了,明代的大同为燕京屏障,边关重镇,由于大肆营建,在如浑水上游乱砍乱伐,造成水土严重流失,河水经常泛滥,兴云桥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时任大同总兵的郭琥“拓故基而更创之”,《大同县志》对桥梁的形制有确切的描述,“下环十九瓮,上可容方轨,高三丈余,东西长百余丈,南北阔十余丈,翼以石栏,仍曰兴云桥”[10]。这时的兴云桥为十九孔石拱桥,可容两车并行,高9.3米,东西长310米,南北宽31米,可谓规模宏大。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桥的长度增加了近 10倍。之后的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总兵焦承勋、参议杨一葵曾经重修,并铸造了巨大的铁牛立于桥畔,以期压水族,保平安。清康熙、乾隆年间均对明万历间的兴云桥有一些修葺,嘉庆十年(1805年),存在了200余年的明代十九孔兴云桥因大水倾圯。

三、结语

御河是大同市极为重要的一条河流,因横亘蜿蜒于大同东城门外,其上修建桥梁成为有城市建置以来历代大同的重要建设工程,而对于兴云桥的地理位置、建筑形制、历史沿革的探讨与研究也就成为大同城市考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御河河道桥梁遗物的出土确定了金元明三代兴云桥的位置在距现御河大桥南约50米处,兴云桥作为东出大同城的必经之路,推测在布局上应与城市的东西干道在一条轴线之上,这也为金元大同府城位置的确定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一直以来,前辈研究者基于文献认为兴云桥始建于元代,当时为二十五孔石柱桥,新的考古资料则为兴云桥揭示了完全不同的面貌。研究表明,

目前有史可证且有考古遗物支持的大同御河兴云桥建于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是一座五孔联拱石桥,桥长近35米,元泰定间重修时命名为兴云桥,之后屡有修葺,明中期兴云桥绿树成荫景色宜人,玉桥官柳成为云中八景之一,经历了400年风雨,至明代万历八年(1580年)拆除。郭琥重建之后的桥梁仍命名为兴云桥,是一座长300余米的十九孔石拱桥,因河水暴涨,清嘉庆年间桥被冲毁。而兴云桥遗址的确定则为大同的桥梁考古及城市布局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资料。

文章来源:《建筑学报》 网址: http://www.jianzhuxuebaogw.cn/zonghexinwen/2022/0114/591.html



上一篇:解放神学 :世界上最好的建筑事务所DESTROY建筑事
下一篇:上党郡治宫殿建筑在今长治二中校址上

建筑学报投稿 | 建筑学报编辑部| 建筑学报版面费 | 建筑学报论文发表 | 建筑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建筑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