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筑学报版面费是多少[04/29]
- · 《建筑学报》投稿方式[04/29]
- · 《建筑学报》数据库收录[04/29]
- · 《建筑学报》期刊栏目设[04/29]
大同御河兴云桥的历史及建筑形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大同御河兴云桥的历史及建筑形制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月第22卷第3期 李树云 摘要:御河是大同市内最主要的一条河流,它由北而南从城东门外流过。作为东出必经之路
大同御河兴云桥的历史及建筑形制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月第22卷第3期 李树云
摘要:御河是大同市内最主要的一条河流,它由北而南从城东门外流过。作为东出必经之路,御河桥上建置桥梁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根据考古出土文物及参考文献可以得知,御河上建桥有确切记载始于金代,它是一座五拱石桥,元代重修时命名“兴云桥”。金代御河桥经元明二代历时四百余年,万历八年拓故基重建为十九孔石拱桥,仍名兴云桥,清嘉庆年间倾圯。
御河,古称如浑水,又名玉河,是大同市最主要的河流之一。它自北而南横亘于大同东城门外,因“朝会转输,东趋京师,必逾是焉”,所以自古以来御河上修筑桥梁就是维系大同东出要道通畅的关键所在。
2003年、2004年大同市生态园在城区东门外御河动工兴建,在御河河道施工现场发现了大量桥梁构件,其中包括数量众多的石质拱形构件,十三块雕刻有人物故事、神兽图案的栏板,五件雕刻莲花及缠枝花卉的望柱,三件铁质蹲兽,二件石兽和一座由须弥座、八角形石柱、仰覆莲座、蹲兽组成的高达6.30米的华表。这些丰富的石质桥梁附属遗物均出土于现御河大桥南约50米处,从而证实此处即是兴云桥故址。出土遗物的特征及其所属年代笔者已有专文论述,本文就御河桥的历史和形制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兴云桥的历史
兴云桥之名最早见于元代大学士虞集所撰的《兴云桥碑记》[1],碑文详细记录了泰定元年(1324年)大同路城东新修桥梁并题名“兴云之桥”一事,碑文同时又有“如浑之水循其城东而南行,河水盛,遇积雨益横,益阻行者。故自元魏以至唐,河流分合不同,率造桥以达”的记载。至于北魏是否在如浑水上修建桥梁或桥梁建在什么位置目前尚无定论,但近年来在河东岸发现了大量的北魏墓葬,其中包括太和年间的敦煌公宋绍祖墓、琅琊康王司马金龙墓。
考古资料证实马铺山以南、御河之东是北魏贵族、官僚等上层人物的墓葬区,同时在对北魏城址的调查中也发现,距桥址以东不远处有北魏时期的夯土遗迹存在,可以想见北魏时人们往返于河流两岸,如浑水上当有桥梁以达东西。隋唐时期,逐渐强大起来的北方突厥常取道大同南下骚扰中原,大同成为唐朝北方的军事前沿重地,时称大同军城,而辽代大同为陪都西京,政治经济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唐辽时期东出必由之路的御河之上也应架桥以利涉,上世纪五十年代大同市博物馆陆续在御河以东发现了一批辽代壁画墓也证实了这一点。
目前有史可证的修桥记载始于金代,虞集在《兴云桥碑记》中明确记录了金代御河之上修建桥梁的情况:“金天会壬子(天会十年,公元1132年)高庆裔建,天会十三年居民高居安修,宇文虚中记”,“金大定辛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因大雨震电毁坏,
大定二十二年留守完颜褒重建,边元忠记”。可知金代御河桥始建于金初,由时任西京留守、大同府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的高庆裔组织兴建。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桥因大雨损坏,次年由时任西京留守的完颜褒重建。大定年间修桥一事边元忠曾有碑记,边元忠为大定中人,《大同县志》收录了他的另一碑记《西京留守李公德政碑记》,而御河桥所立边元忠碑现已不存,明代张钦在正德十年(1515年)所撰《大同府志·卷一·水》中记载“如浑水,一名玉河……有金大定中所立边元中碑”,清代黎中辅在道光十年(1830年)著录的《大同县志·卷四·疆域》也有“如浑水……其水东径金大定中所立边元中碑溢而西出者曰柳港”的描述,证实金代边元中碑历金、元、明、清,近700年一直立于如浑水上,元代虞集、《大同府志》及《大同县志》关于金代修桥的叙述当源自此碑。元代修桥的二次记录见于元虞集所撰的《兴云桥碑记》,第一次是元至大三年(1310年),桥因为大水而损坏,官家出资进行了修葺,第二次是泰定元年(1324年)连率图绵的维修,“乃采石于宏山之下,凡为柱二十四,自上下流望之,屹然壁立。然后栈木甃石,植栏楯,表门阙,饰神祠,官舍之属皆以次成”。连率图绵为新修告峻的石桥题名“兴云之桥”,兴云桥之名自此而始。明代的兴云桥有多次修缮记录,《大同府志》[2]收录明代大学士刘珝所撰的《大同府重修兴云桥记》是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巡抚李敏增修兴云桥所作,此次维修主要是对桥面进行了加宽,既碑文所说的“撤而广之”,桥修成之后,“东西直十有一丈,南北阔三丈,为空者五,中高丈二尺,次丈一尺,其又次一丈,阔各如之。而又翼以栏石”。碑文同时提及洪武十三年(1380年)曾经“因循其旧,为之补葺”。万历八年(1580年)总兵郭琥将旧桥拆除,“拓故基而更创之”,桥下环十九瓮,上可容方轨,高三丈余,东西长百余丈,南北阔十余丈,翼以石栏,仍曰兴云桥。此事见录于《大同县志·卷五·营建》桥梁条,《大同县志·卷六·秩官志》也载有郭琥“修兴云桥以利涉”,明万历九年(1581年)《上华严寺重修碑记》对此事也有提及。《云中郡志·卷十三·艺文志》收录明代霍鹏所作的《重修兴云桥记》则记述了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总兵焦承勋、参议杨一葵重修兴云桥。这次维修的具体情况碑文没有提及,只有“青龙背上碾车毂,铁牛耳边压水族”的铭辞(按:铁牛现在尚存,藏于大同善化寺五龙壁前)。清代兴云桥在康熙、乾隆年曾有修葺,据《大同县志·卷五·营建》桥梁条,嘉庆六年、十年(1805年)兴云桥因大水导致最终倾圯,此后至清未御河桥一直没能修建。
文章来源:《建筑学报》 网址: http://www.jianzhuxuebaogw.cn/zonghexinwen/2022/0114/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