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建筑学报期刊征稿(建筑类学术期刊)(4)

来源:建筑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2-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碍于这种情况,本打算在这里铺一段临时铁路,可是,当时,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人力、物力和财力都跟不上,所以,也就没有采用这种办法。 思考来

碍于这种情况,本打算在这里铺一段临时铁路,可是,当时,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人力、物力和财力都跟不上,所以,也就没有采用这种办法。

思考来,思考去,最终,大家决定靠人工运输。

别说用人力搬运这么重的巨石,就是搬运100斤左右的石头,也非常费劲。

但是,没有办法,只能这样。

为了减轻困难,施工人员只能对这块毛坯巨石进行“瘦身”。

第一次瘦身时,他们将石料上面削平,减轻质量,这次加工后,石料重量减为280吨。

然后,施工人员将这块280吨的毛坯巨石从开采地点运到半山腰的一块平地上,进行清洗,发现没有出现裂纹才放下心来。

接下来,又进行第二次瘦身,石匠师傅们将毛坯石料初步打造成纪念碑粗型,再一次减轻了石料的重量。

经过这一次加工,毛坯巨石的重量减到了102吨。

瘦身之后,就开始运输了。

这时,一位叫张合符的老起重师傅提出了一个运输建议:滚杠。

也就是先铺上一段移动铁轨,上面铺上一层钢管,钢管上面垫上方木,再铺上钢板和木板,这就相当于给巨石安上了轮子。

在前进过程中,钢轨和钢管交替前移,巨石就可以缓缓前进了。

就是采用这种办法,这块巨大的毛坯石料才从浮山石料厂安全地运到青岛空军油库铁路专用线,全程15公里,运输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虽然有些缓慢,但是,每一公里都浸染了施工人员的血汗和智慧。

这就是劳动的勇气,也是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采用这种,在短途中运输已实属了不起,可是,接下来,要将这块巨石从青岛运送到北京,谈何容易?

4.半路上的惊魂一幕,让施工人员紧张万分

1953年8月的一天,济南铁路管理局调度室的调度长袁遐庐接到一个“现在需要往北京运送一块花岗岩巨石,无法用现有车辆装运,特请求调配一辆120吨的平板车。”

可是,济南铁路管理局只有载重40吨和60吨的车辆,根本无法满足这个需求。

随即,他们向铁道部请求调入载重120吨以上的平板车和特殊加固器材。

不过,当时条件有限,在我们国内,这种平板车还没有生产出来。

没有办法,我们只能求助苏联。

苏联派出专家到济南和青岛实地考察后,决定从二战中待存的军用物资中查找是否有这种大型车辆。

幸运的是,经查找发现,他们确实有这种车辆,随后,苏联将空车借给了我们。

但是,借来的平板车最多也只能运90吨,而两次“瘦身”后的毛坯石料多达102吨,这大大超出了额定载量。

为了能顺利运输这块石料,石匠师傅们又对它进行了一次“瘦身”,经过第三次加工,将这块石料减到了94吨,连同束车设备和垫木,共重100吨。

就这样这辆专列从青岛出发,以直线20公里/小时、弯道及进站10公里/小时的速度,在胶济线上缓缓向济南驶去。

为了安全起见,在整个运输工程中,由警卫排全程护送,并由公安机关派专人随车监护,沿途各站站长亲自接车。

可是,尽管施工人员小心翼翼,在路上还是出了“意外”。

当专列到达德州时,需要更换车头。

司机一时紧张,挂车时将车厢撞出了十几米远。

看到这惊魂一幕后,众人的小心脏提到了嗓子眼上,他们担心千辛万苦运下来的毛坯石料经不起这一撞。

警卫排长赶快下令停止前进,随即,用水把石块浇了个透,看看有没有出现裂纹。

幸运的是,第二天一检查,光滑的石面上没有出现一丝水渍,这就证明这块石料毫发无损。

这个“小插曲”既让人紧张万分,又让人惊讶不已。

1953年10月13日,碑心石的毛坯石料安全地运送到北京,全程历时半个月的时间。

这一天,老总亲自带队来到北京西站,迎接这块碑心石进京。

之后,工匠师傅们又采用同样的办法,将这块碑心石运送到了广场。

当时,北京西站距离广场不足千米的距离,工匠师傅们花了足足3天的时间才安全地运送到位。

据统计,为了运送这块碑心石,先后有7116名工人参与其中。

最后,在广场,工匠师傅们对碑心石做了最后一次“瘦身”,加工后的石料长14.4米,宽2.72米,厚0.6米,重约60吨。

此后,青岛又分两批将138块底座花岗岩石料运送到位,这些石材大小不同,大的如方桌,小的如板凳。

毋庸置疑,众多石材中,那块碑心石最为难运。

现如今,北京西站早已不存在,而雄伟的英雄纪念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

最后,补充一点:

英雄纪念碑的正面向北,朝向,碑心上雕刻着亲笔书写的8个鎏金大字:“英雄永垂不朽”。

文章来源:《建筑学报》 网址: http://www.jianzhuxuebaogw.cn/zonghexinwen/2022/1209/608.html



上一篇:建筑系的同学能不能评价一下林徽因在建筑学的
下一篇:建筑学报论文库(建筑学报论文库官网)

建筑学报投稿 | 建筑学报编辑部| 建筑学报版面费 | 建筑学报论文发表 | 建筑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建筑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