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建筑学报期刊征稿(建筑类学术期刊)(3)

来源:建筑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2-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4、 重量上百吨的英雄纪念碑? 1953年10月13日,北京前门西站彩旗飘飘、锣鼓喧天,老总亲自率人在这里迎接一辆从青岛发往北京的列车。 这辆列车拉得就

重量上百吨的英雄纪念碑?

1953年10月13日,北京前门西站彩旗飘飘、锣鼓喧天,老总亲自率人在这里迎接一辆从青岛发往北京的列车。

这辆列车拉得就是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

其实,英雄纪念碑通高37.94米,碑基面积约3000平方米,分为碑身、须弥座和台座三部分,共由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组成。

其中,最核心、最大的、也是最难运输的就是“碑心石”。

根据建筑设计,碑题石面长14.4米,上宽2.48米,下宽2.72米,厚度0.6米,正面镌刻题词“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背面是起草、书写的150字小楷字体碑文。

根据我国的传统,石碑应该是一块剖面的整石,如果尺寸较大,可以将碑座和碑帽用相应的石头拼接。

但是,建造英雄纪念碑意义深远、非同儿戏,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永远牢记革命的胜利果实来之不易,要永远铭记革命先烈英勇奋斗的精神。

所以,赋有深远意义的“碑心石”更应该是一块剖面的整石。

再结合施工经验,要想做出这么大的碑心石,就要找到一块厚度多达3米的石料毛坯。

如此算来,石料毛坯重达320吨以上。

上哪里寻找这么大的碑心石?找到后又怎么运输?这让英雄纪念碑的兴建委员会犯了愁?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这块碑心石的来龙去脉和运输过程。

1. 找:千里挑一,优中选优

为了找到最合适的碑心石,兴建委员会在全国进行征集,并派出专家不远千里在全国各地考察、调研,走遍了各大山脉,经过无数次的对比、分析和讨论,最终选定了青岛崂山的一块黄岗岩大石料。

这块石料采自崂山最西端浮山的大金顶上,石质均匀,石英含量较多,韵母较少,质地非常坚硬,而且,耐风化,颜色素雅;品相、质地最符合纪念碑的石材要求,说得形象点,这一带的黄岗岩有一种“永垂不朽”的品格。

石材找到了,具体选择哪一块开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毕竟,建造英雄纪念碑是一件隆重而又庄重的事情。

所以,选择的毛坯石料绝对不能有裂痕,哪怕是再小、再细也不行。

这就要求专家们现场验证石料有没有裂纹。

一番讨论后,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用水浇。

这是一个生活常识,因为有裂纹的地方会留下明显的水渍。

于是,在确定好毛坯石料开采的具置后,30多名经验丰富的石匠师傅花费3个多月的时间,在预定位置周围凿出了一条深沟,在深沟里灌满水,然后,在毛坯石料上面反复浇水,以此来检查石料有没有裂纹。

就这样,石匠师傅们观察了六天六夜,不仅没有发现裂缝引起的水泡,而且,深沟里的水位也没有下降。

这就意味着这块石料可以使用。

对于现场的工匠师傅们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让师傅们非常高兴。

就这样选好了开采位置,可是,又一个难题接踵而至,那就是如何开采的问题。

毕竟,在当时,没有电钻,也没有特种掘砌设备。

但是,建造英雄纪念碑就是为了“纪念死者、鼓舞后者”,与革命英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相比,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2.采:石匠师傅们一锤一锤地凿出一块300多吨的碑心石

没有电钻,没有特种掘砌设备,那就采用放炮的吧。

可是,在当时,放大炮害怕把来之不易的石料炸出裂痕,只能放小炮,可是,放小炮又无法将石坯从岩壁上分离出来。

经过大家反复讨论,决定用人工抡大锤的将石坯从岩壁中凿出来。

结合施工经验,石匠师傅们沿着石坯周围凿开了一个两米多的槽,再沿着石坯底部横向凿开很多楔子,然后,大家一起喊着号子,一起抡大锤,慢慢地凿开了。

就这样,在数百名石匠的努力下,凿出了一块长15.3米,宽3.55米,厚2.1米,重达300多吨的碑心石,单采掘这项工程,就耗时3个多月的时间。

随后,为了防止有人破坏,派出警卫班在现场守护,甚至,还派出海军和陆军部队驻扎在青岛浮山,全程保护这项重点工程。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采出了这块300多吨重的毛坯石料,让人兴奋不已;可是,又一个难题浮出水面,那就是怎么将这个庞然大物运送下山,在当时,山上没有可以行走的路面,想把这块300多吨的巨石运到山下着实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

3.运:给巨石安上“轮子”,15公里的路程走了一个月

为了将这块石头安全地运送下山,青岛市特意成立了搬运委员会,并研究决定,将这项搬运任务交给青岛市搬运公司起重队来做。

从浮山石料厂到青岛铁路专用线装车点,是整个运输过程中最为艰难的一段路程,这段路程约15公里,崎岖不平,七高八低,别说是搬运巨石,就是行人也难以在这里步行。

文章来源:《建筑学报》 网址: http://www.jianzhuxuebaogw.cn/zonghexinwen/2022/1209/608.html



上一篇:建筑系的同学能不能评价一下林徽因在建筑学的
下一篇:建筑学报论文库(建筑学报论文库官网)

建筑学报投稿 | 建筑学报编辑部| 建筑学报版面费 | 建筑学报论文发表 | 建筑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建筑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