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西安西郊汉代建筑遗址发掘报吿

来源:建筑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1-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西安西郊汉代建筑遗址发掘报吿 《考古学报》1959年02期 唐金裕(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一、发掘经过及地层情况 遗址位于现西安市郊的西北部,东距玉祥门约1.5公里,北距汉代长安

西安西郊汉代建筑遗址发掘报吿

《考古学报》 1959年02期 唐金裕(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一、发掘经过及地层情况

遗址位于现西安市郊的西北部,东距玉祥门约1.5公里,北距汉代长安城故址约1公里余,南邻大也也(图一)。遗址在未发掘之前,地势略高于其周围的一般地面,中部是一个不规则的大土堆,其南北长180,东西宽约60余米,中部最高处约5—7来,当地的人们把它叫做"冢屹幡''(图版壹,1)。

这个遗址在1956年7月中旬,为陕西省文管会所发现。当发现时遗址上部的文化层和部分遗迹,已被建设施工中平整地面推毁约三分之二,露出了土坯和夯土墙。陕西省文箜随卽派工作组前往发掘。1957年3月中旬,交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硏究所西安硏究室继续进行发掘。前后参加发掘工作的同志有李涤陈、卫大信、张瑞基、冉宪复、唐金裕等同志,另有陕西省文管会田醒农、雒忠如、王玉淸三同志协助。整个工作自1956年7月27日开始,至1957年10月15日结束。共发掘面积6678平方米。

整个发掘工作是配合基建工程进行的。根据施工的急缓,先从保存较完整的中心建筑遗迹开始。由于上部文化堆积层和部分遗迹被破坏,东面一部分建筑物又被一条晚期的河渠所打破,因此对这部分的情况不太了解。建筑遗址里面,堆积着被大火焚烧过的建筑材料,如变成火红色的瓦片、土坯块、钮烧土、木炭渣,以及因火燄高度集中以致瓦片、土坯被烧燃的残渣和一些倒塌的残赃断垣。看去只见一片红色,火烧过的情景犹了然在目。堆积厚度0.2—1.8米。围墙、四门及配房、圜水沟等建筑遗迹,除了部分被鹿代砖瓦窖坑D和近代墓葬所破坏外,一般保存较好。牝门则在施工中遭到破坏。

围墙、四门及配房的文化堆积共分四层:第一层系耕土,厚0.15—0.3米;第二层为近代扰乱层,土质较紧密,色黄褐,内含少量素面瓦片和近代瓷片,厚0.5-0.62米;第三层系路土层,只在四门过道中发现,为遗址毁弃后经过人们在上面走踏而形成的,土质坚硬,色黑褐,厚4—8厘米;第四层为遗址的遗物堆积层,出土有红烧土,包含物有绳纹瓦片、瓦当、铁钉、木炭灰渣及残砖等,土层厚0.3—0.42米。

圜水沟的地层堆积可分三层:第一、二层与围墙、四门及配房相同;第三层为沟内堆积层,土质松软,色灰褐,接近沟底为黑色的淤土,包含物有长方砖、石板,已扰乱,仅两壁部分砌砖保持原状。

二、建筑形制

发掘结果,了解制固建筑遗址的规模宏大,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心建筑物;第二部分为围墙、四门及配房建筑;第三部分为圜水沟。它们的关系是:遗址的中心为中心建筑,在一个圆形夯土台上;中心建筑的四周是一个方形的院落,它的四角各建有曲尺形的配房,各配房的四面的中距又有东、西、南、牝四门的建筑,配房的外侧又有围墙与四门连接,整个构成一个方形建筑体,位于方形夯土台上;在围墙的四周又有一圆形的大圜水沟,在大园水沟的四边正对四门处又有长方形的小圜水沟。这就是整个建筑遗址的建筑平面布局情先(图二)。

(―)中心建筑

中心建筑是在一个方形的土台正中部。土台南北长205,东西长206,高1.6米。土台的上部是夯±o中心建筑物的地基是一个圆形夯土台。夯土台的上部直径62,底径60米。地基高于院落地面30多厘米。其构造是,在所要建筑的地点及所需要的面积处,先掘一个圆坑,坑壁略成弧形,经硬实后,再在坑内塡土,夯筑成一个圆台基,再按照平面的布局挖出室内的空间,留出墙壁,再挖柱窝。从居住面至夯土底深为2.9米。中心建筑的平面似“亚"字形。方向正南北,南北通长42,东西42.4来。正中是个大方形的夯土台,南北长16.8,东西长17.4,残高1.5米。按其四周建筑的布置,夯土台原来很高,推测高台上面原有楼阁式的建筑。在土台的四角,各有方形的小夯土台两个,大小相同。这些小土台可能是帮助建筑物在转角地方角柱加固而筑成的,也可能上面原有小楼或亭阁的建筑。在大夯土台的四周有东、南、西、北四堂建筑(图三;图版壹,2)。北堂出抱厦四间,其他三堂毎面出抱厦八间,每边通长24米。在抱厦、厅堂以及廊屋转角处都用两个柱础(图版捌,2),如果两个转角相邻处则用四个(图版捌,1),其中只有一个转角是用一个大柱础的,但它的大小却相当于两个小柱础。这种在转角处使用两个柱础的作法,是受到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建筑上还不能解决转角的复杂结构。南北两堂柱础都用白石,石质细腻;东西两堂则用靑石,质粗而体积也较小。

文章来源:《建筑学报》 网址: http://www.jianzhuxuebaogw.cn/zonghexinwen/2021/1130/582.html



上一篇:《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2022征稿已开
下一篇:建筑中级工程师评审,如何才能申报下来?

建筑学报投稿 | 建筑学报编辑部| 建筑学报版面费 | 建筑学报论文发表 | 建筑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建筑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